同时,我们也介绍了空调的新伙伴——
低代码控制器,作为目前市面上唯一的工业控制低代码解决方案,低代码控制器在负荷柔性挖潜方面具备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那么,这时候就也会有朋友发问了:
如果我拥有一台“低代码控制器”,我应该如何使用它,才能实现空调负荷的灵活控制呢?具体的效果又有多好呢?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仔细讲讲,低代码控制器在空调负荷柔性控制上的具体应用。
为了实现空调的柔性控制,技术层面的系统架构可分为如下4层。
空调柔性控制系统架构
第一层:设备层。包括温度、压力、流量、湿度等传感器,以及电压、电流、功率等表计设备,全面掌握设备当前状态,同时包括电动阀门、冷水机组、热水锅炉等被控设备。
第二层:执行层。例如水力平衡控制箱、阀门智能控制箱、水泵自调节智能控制柜等设备,可实现控制水泵的频率、电动阀门的切换。
第三层:控制层。获取采集信息,下发执行指令,和上层平台交互,灵活制定控制逻辑,求解最优的控制结果,是实现最优的控制的“小脑”。
第四层:平台层。例如电网需求响应的平台,是下发控制需求的“大脑”,同时实现整个控制流程的可视化。
系统整体应用落地步骤为:设备安装-->通信调试-->策略设计-->投入运行-->日常运维。
那我们可以看见,低代码控制器就是属于控制层,那么如何使用它呢?
1. 设备安装:低代码控制器仅有0.002m3,相较其他设备,体积很小,可以任意安装在开关柜等具备电源、网线等基础条件的地方。
2. 启动使用:将低代码控制器插上电源,通过网线将低代码控制器连接电脑,打开网页输入控制器的IP地址。
低代码控制器插上电源
低代码控制器通过网线连接计算机
3. 上传3个具体的关键的Excel文件:
a) 测点配置:在页面上传“测点配置文件”,文件中规定了控制策略中涉及的关键参数。包括采集的数据、下发的指令、决策的变量等。如在温度控制场景下,测点配置文件包括控温目标、实际温度、温控设备的启停指令。
b) 通信配置:在页面上传“通道配置文件”,文件规定了被控设备与低代码控制器间采取那种通信协议。通信协议可以理解为设备们沟通的“翻译字典”,低代码控制器集成了十种常用的工业通信协议,可供用户方便地进行选择。
c) 策略配置:在页面上传“策略配置文件”,文件规定了被控设备的触发条件、动作类型与事件类型,是实现控制逻辑的最关键文件。以温度控制为例,策略配置文件中事件、动作进行了配置,当发生温度超过阈值事件,则进入判断温度是否超过上/下阈值,若超过上阈值,则关闭加热器,动作结束,通过上述控制实现全屋温度恒定。
低代码控制器的配置界面
低代码控制器使用方法示意图
相比于其他的控制器,低代码控制器在空调的柔性控制方面,到底有那些优势呢?
1. 更广泛的适应力:低代码控制器能够适用大型中央空调或普通户用分体式空调的不同场景的控制需求。如针对工业空调或大楼中央空调等大型空调系统,低代码控制器可以通过接入空调控制网关来对空调系统的外机或者内机进行开关机、运行模式、温度、风量等参数的调节。
低代码控制器接入工商业中央空调示意图
2. 更个性化的方案:低代码控制器除了支持常规的空调负荷控制策略,还支持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例如曾有用户要求在夏季中午12点-2点的低峰电价时段加大空调制冷力度,考虑制冷惯性,可在2点-4点的高峰电价时段降低空调制冷力度,利用峰谷电价差额实现降低用户用能成本,低代码控制器只需要再控制策略配置文件中进行简单的配置即可实现。
3. 更精细化的控制:最常见的温度调控策略是:依据室内外温差调整空调温度,使空调处于最佳节能模式。低代码控制器能够兼容考虑室内外温差、空气湿度、建筑结构、人员密度等多种因素,结合空调运行参数,在兼顾多目标的基础上,支持方程组求解和优化等复杂数学运算,制定更加合理可靠的控制策略。
4. 更灵活化的运维: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当用户的控制需求发生细微改变时,只需要对策略配置文件进行简单的修改,不需要专业的编程人员前往现场,让控制策略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现场的实际需求。
除了上述的优势,低代码控制器+空调,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果和改变呢?
首先,成本效益上,利用低代码控制器替代传统的控制器,能够将现场的安装改造成本降低50%以上,整体的安装部署时间由原来的30天,缩减至5个工作日内,尤其在电网需求响应场景下,低代码控制器已经打通与电网的边缘代理通信功能,能够快速投入使用。
其次,控制效果上,常态下更加节能,能够实现空调节能10%-25%以上。缺电时能挖掘更多响应潜力,相较传统的响应控制策略,能够可多降低10%以上的负荷。
最后,使用感受上,低代码控制器是国产自主可控的产品,数据安全有保障。在日常运维过程中,只需要友好简单便捷的调整,就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如果有对低代码控制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或登陆“杭州极简物控有限公司”查看更多产品信息,也欢迎直接联系我们(17816861060)或加入我们的QQ群(560683174)进行技术探讨!